星期五, 六月 27, 2008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纲要

《古生物地史学》,

罗增智,肖松,王立新主编。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7.10 

ISBN 978-7-116-05350-2 



第一章             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          古生物学是以化石为研究对象的,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址记录。



2、          古生物学的基础工作包括化石的采集和发掘、处理和复原、鉴定和描述,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分析,进而研究各类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活方式、进化规律等,最终应用于其它方面的科学研究。



3、          所谓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4、          一些保存在地层中与生物和生物活动无关的物体,虽然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只能称为假化石。



5、          通常古、今生物之间的时间界限被定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即生活在全新世以前的生物才称为古生物,而全新世以来的生物属于现生生物的范畴。



6、          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2)生物死亡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及成岩作用的条件



7、          化石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种作用:(1)矿质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碳化作用



8、          化石根据其可以保存的特点,可以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动物排泄物或卵、蛋)和化学化石四类。



9、          按照生物亲缘关系所做的分类称为自然分类。



10、     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



11、     种(物种)是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基本分类单元,他不是人为的单位,而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实体。



12、     化石物种注重的分类特征:(1)共同的形态特征(2)构成一定的居群(3)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4)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13、     古生物命名法则:(1)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表示(2①属(各亚属)以上单位的学名用一个名词来表示,即采用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②种的名称要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③对于亚种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3)一个完整的生物学名,还应包括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时的公立年号,后两者之间以逗点隔开(4)生物命名法则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是优先律,即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则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14、     古生物学的分类系统是以化石形态和结构上的相似程度为基础的。



15、     动物界分为:原生动物门、海绵~、古杯~、腔肠~、环节~、软体~、节肢~、苔藓~、腕足~、棘皮~、半索~、脊索~



16、     早期生物演化四大飞跃:(1)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2)生物的分异(3)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转变(4)后生动物的出现。



17、     后生动物出现在6亿~7亿年,主要是软体的腔肠动物、蠕形动物中的一些门类。主要代表:伊迪卡拉动物群



18、     寒武纪初期出现小壳动物群。澄江动物群代表了伊迪卡拉动物群向小壳动物群的过渡。



19、     羊膜卵的出现使动物从两栖类进化到爬行类,早二叠世。



20、     腔肠动物有外胚层和内胚层,称为两胚层动物。



21、     后生动物有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胚层,称为三胚层动物。



22、     生物以物种作为繁殖后代的单元,依靠遗传保持物种稳定;又以物种作为进化的单元,物种性状不断发生变异,通过隔离和自然选择等作用,旧种不断绝灭,新种不断产生。



23、     物种形成的方式有两种:(1)渐变式,或称线系渐变(2)突变式,或叫成种作用。



24、     P17全看)生物进化的特点、规律:(1)进步性发展(2)进化的不可逆性(3)相关律和重演律(4)适应、特化、适应辐射和适应趋同



25、     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周围一切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的总和。



26、     P20)生物与生活环境之间关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



27、     海洋生物根据居住地段和运动方式可分为: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28、     陆地生物生活方式分为:底栖固着、底栖活动、空中飞翔。



29、     影响生物生存环境的因素:温度、水深、光线、盐度、底质、气体、海拔高度、生物因素。



30、     相互有利的生物之间的关系称为共生,只对其中一方有利的称为共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称为寄生。



31、     化石群落是指生物群落死后原地埋藏被保存为化石的部分。生物死亡后经过搬运形成异地埋藏,这样形成的化石群一般称为化石组合。在化石群落中,若有部分生物已被搬运他处,称为残留群。若有其他生活环境的生物迁入称为混合集群。古生态学中所研究的对象称为古群落。



32、     区分化石原地埋藏或异地埋藏的标志:(1)化石保存的完整性(2)个体大小的分选性(3)两壳保存的分散性(4)观察判断生物的生长位置





第二章             古无脊椎动物



33、     原生动物门是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



34、     筳类属于肉足虫纲有孔虫目。



35、     P30)筳类的基本形态和构造图(重点)



36、     旋壁构造:致密层、内外疏松层、透明层。



37、     筳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重点)(1、生态)筳类是浅海底栖生物,生活于水深100m左右热带或亚热带的平静正常浅海环境。(2、地史分布)筳类最早出现于早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达到极盛,晚二叠世开始衰退,至二叠世末全部绝灭。筳类分布时限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泛,是划分对比底层很好的标准化石。而且因其个体小,数量多,在地层中易于发现,是划分石炭纪、二叠纪海相地层的十分重要的化石门类。



38、     腔肠动物属于低等的二胚层多细胞动物。



39、     四射珊瑚外部构造:外壁、表壁和萼部。内部构造可分为:纵列构造(隔壁)、横列构造(横板、鳞板、泡沫板)、轴部构造(中轴、中柱)。



40、     P34)四射珊瑚构造组合类型



41、     横板珊瑚因横板得名。骨骼构造中隔壁不发育或无隔壁。具有沟通个体内腔或使个体相互连接的一种特征构造,称为联接构造。可进一步划分为联接孔、联接管、联接板。



42、     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1、生态)珊瑚为底栖的海生动物,一般生活在180m深度以内的温暖浅海环境,主要有两种生态类型:非造礁珊瑚和造礁珊瑚。非造礁珊瑚多为单体,适应性较强,能在各种深度和低温环境下生存。造礁珊瑚多为复体,生存范围较窄,生活与温暖的盐分正常的清洁浅海中,水深20m左右、水温25~30最为适合。在现今赤道南北30º范围内有大量珊瑚礁分布,但他们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8º之间的热带及亚热带浅海,尤其在太平洋赤道附近南北纬13º之间的地带珊瑚礁更为发育。因此根据造礁珊瑚具有严格的生态环境以及一定的分布规律,可以推断各地史时期的赤道位置、古纬度、古气候的变迁,以及为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提供重要的古生物证据。(2、地史分布)四射珊瑚最早出现于中奥陶世,至二叠纪末绝灭。在其发展历程中有四个繁盛期,分别是晚奥陶世至中志留世、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横板珊瑚始现于晚寒武世,在志留纪和泥盆纪最为繁盛,石炭纪横板珊瑚大大减少,在古生代末几乎全部绝灭。



43、     腕足动物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叫腹壳,较小的叫背壳。腹壳和背壳之间的接触线称接合缘,腹壳和背壳之间的最大距离为壳厚。腕足动物外壳最早形成的部分为壳喙。



44、     观察腕足动物的壳体时,从背壳或腹壳方向观察壳体轮廓,称正视。从侧缘方向观察壳体的凸度,称侧视。从前缘方向观察前结合缘的变化,则称前视。



45、     沿壳面中央至前缘的隆褶称中褶或中隆,凹槽称中槽。大多中隆在背壳,中槽在腹壳。



46、     腹壳三角孔的前侧角各有一个显著的突起叫铰齿,相应在背壳三角孔的前侧角各有一个深陷的窝叫铰窝。



47、     腕足动物生态及地史分布:(1、生态)腕足动物是海底固着底栖生物,对海底性质、深度、盐度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是很好的指相化石。一般生活在近35的正常盐度、避光、安定的环境中,少数种类能忍受不正常的盐度。主要生活在浅海—陆棚区,在深海区也有发现。古生代的腕足类大多数生活在温度、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中生代以来发现他们与某些深水生物共生。(2、地史分布)腕足动物最早出现于早寒武世,经历奥陶纪、泥盆纪和石炭纪至二叠纪三大繁盛期之后,在二叠纪末,急剧衰退。进入中生代,虽然有些类别数量较多,但已明显进入衰退期。现在腕足类动物仍有相当数量存在。



48、     双壳纲上、下、前、后边缘分别叫背缘、腹缘、前缘和后缘。



49、     头足动物的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的接合线称为缝合线。向前方凸曲的部分称为鞍部,而向后方凸曲的部分称为叶部。



50、     P47)头族类缝合线的类型



51、     晚古生代至中生代菊石繁盛,中生代被称为“菊石的时代”,新生代以内壳类繁盛为特征。



52、     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1、生态)三叶虫全为海生,大部分三叶虫的习性为浅海底栖爬行或半游泳生活,另一些还可在远洋中游泳或漂游。底栖三叶虫身体扁平,有的三叶虫可钻入泥沙生活,其头部结构坚硬,前缘形似扁铲,便于挖掘。有的头甲愈合,肋刺发育,尾小,具尖末刺,用以在泥沙中推进。另外,也有适于在松软或淤泥海底爬行生活的类型,其肋刺和尾刺均很发育,使身体不易陷入泥中。营漂游生活的类型,往往身体长满长刺。(2、地史分布)三叶虫自早寒武世开始出现,以寒武纪和奥陶纪最为繁盛,志留纪、泥盆纪逐渐衰退,石炭纪、二叠纪仅有少数代表生存,二叠纪末全部绝灭。



53、     笔石属于半索动物门笔石纲。笔石的外骨骼统称为笔石体,一个笔石体由一个胎管和许多胞管组成。



54、     笔石枝上只具一排胞管的称单列式,具两排胞管的称双列式。



55、     笔石枝的分枝:正分枝、侧分枝、具侧枝、具幼枝。



56、     笔石的分枝有两种方式:(1)正分枝,即一枝分成对称的两枝(2)侧分枝,即一枝分成两个不对称的枝。



57、     笔石枝生长方向的形式很多,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准可分为: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曲式、上斜式和攀合式七种。





第三章             脊索动物及古植物



58、     脊索动物门的特点:(1)身体背部具脊索(2)具背神经管(3)具咽腮裂。



59、     鱼形动物分为:无颌纲、盾皮鱼纲、棘鱼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



60、     四足动物分为: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61、     脊椎动物最早出现于寒武纪直到现在,泥盆纪为鱼类的时代,石炭纪至二叠纪为两栖类时代,中生代为爬行类时代,新生代为鸟类和哺乳类的时代。



62、     鱼形动物尾鳍分为三种类型:对生尾,歪形尾,正形尾。



63、     鳞分为:盾鳞,硬鳞,圆鳞,栉鳞。



64、     两栖类身体发生的变革:(1)用腮呼吸变为用肺呼吸(2)早期类型体外被盖骨甲或坚硬的皮膜(3)以四肢支持身体并司运动,尾起平衡作用(4)繁殖方式以水中产卵为主。



65、     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进步,是真正的陆生四足动物。



66、     爬行动物分类依据头骨上有无颞颥孔。颞颥孔位于头骨后部(眼眶后方),用以容受和扩大颌肌,增强咬嚼的能力。



67、     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骨骼变得中空而轻,髓腔大,前肢变为翼,身披羽毛,心脏分隔完全,恒温。



68、     哺乳动物牙齿是身体最坚硬的部分。分为门齿(I)、犬齿(C)、前臼齿(P)、臼齿(M)四种。



69、     高等植物由多细胞组成,大多具有司疏导等作用的维管束系统,他们适应陆生生活、一般都有根、茎、叶的分化。



70、     茎由外向里可分为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分。原始的中柱只有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维管束,叫原生中柱。



71、     P72)鳞木叶座各部构造图



72、     种子蕨植物门分为织羊齿、脉羊齿、舌羊齿、单网羊齿、大羽羊齿、叉羽叶。



73、     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纲和双子叶纲两类。





第四章             沉积相和古地理



74、     所谓沉积相就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75、     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称为相变。



76、     通过对地层中古代岩石和古生物的“物质表现”与环境的相应联系来分析和恢复古沉积环境,这就是相分析或岩相分析。



77、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1)沉积岩组分和结构(2)沉积构造(3)生物门类及其生态组合(4)沉积地球化学标识



78、     沉积岩层的结构,包括颗粒本身的结构、充填物的结构以及颗粒与充填物间的关系。



79、     沉积岩的原生沉积构造是鉴别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如层理、波痕、生物遗迹、干裂、结核等。



80、     用简明的图例将某一地区特定地质时期地层的海陆分布、地形和气候等特征表示在一定比例尺的地理地图上,就构成了一幅古地理图。



81、     在古地理图中的沉积区内,用各种符号表示其沉积相类型,就称为岩相古地理图。





第五章             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



82、     在正常产状下(没有发生倒转),上覆地层年代较下伏地层新,即“下老上新”,这就是地层层序律。



83、     年代愈老的地层中所含化石构造愈简单、愈低级;年代愈新的地层,所含化石构造愈复杂、愈高级,这就是生物层序律。



84、     地层划分的方法:(1)构造学方法(2)岩石学方法(3)古生物学方法



85、     地层对比是指论证不同地区或不同剖面地层单位间的各种特征或属性的一致性,或其地层位置的相当。



86、     底层对比的方法:(1)岩石学方法(2)生物学方法(3)地质事件对比方法(4)古地磁极性对比方法(5)同位素年龄对比方法



87、     标志层是指那些厚度不大、岩性稳定、特征突出、易于识别、分布广泛的特殊岩层,标志层通常可以用于地层对比。



88、     P98表格)目前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最常用的是三种底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和生物地层单位)和两套地层单位系统(岩石地层单位系统和年代地层单位系统)。



89、     不同地层层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1)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性及时间地层单位的非穿时性(2)地层单位上下界限与时间界面的关系(3)表示的范围不同(4)年代地层单位没有固定的具体岩性内容



90、     P103表格)地质年代、地壳运动与生物演化简表





第六章             前寒武纪



91、     太古宙末期(2600~2500Ma)的五台运动使上述地层褶皱变质,扩大了古太古代结晶基底的范围,增加了稳定程度,形成了太古宙陆核。





第七章             早古生代



92、     重点(P123)华北板块寒武纪的地层序列和古地理(概述题,自己整理)



93、     重点(P127)扬子板块奥陶纪古地理特征(概述题,自己整理)





第八章             晚古生代



94、     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出现了明显地植物地理分区:北部温带植物区、舌羊齿植物区、热带植物区。



95、     P145)山西太原西山石炭系(概述题,自己整理)



96、     P147)关于马平组的内容(自己整理)



97、     晚古生代海西构造阶段,地球表面分为3个大陆板块群:(1)北方大陆群,包括劳俄大陆、西伯利亚大陆及哈萨克斯坦板块等(2)冈瓦纳和(3)介于北方大陆群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华夏陆块群





第九章             中生代



98、     中生代生物界以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特别是恐龙)和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的繁盛为特征,所以中生代也称为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或菊石时代。



99、     白垩纪中国东部分为(1)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白垩系(2)东部四大盆地(松辽盆地、华北盆地、江汉盆地、苏北盆地)(3)东部小型盆地



100、    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由三个主要构造幕组成,其中以第二期运动最为强烈,影响也最广。





第十章             新生代



101、    新生代的生物界较中生代又有了新的发展,被子植物的繁盛,哺乳动物的兴起,以及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生物界面貌,因此,人们又将新生代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



102、    中国第四纪有以下重要的地质事件和沉积类型:(1)青藏高原的迅速隆升及其影响(2)沉降、堆积持衡的黄土高原(3)中国东部的升降差异及南北分异(4)海平面升降和海陆变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