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十月 26, 2008

建国前我国近现代油气勘探与油气地质发展简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气的国家之一。



最早的石油记载见于一千九百多年前班固著《汉书·地理志》



公元267年晋朝张华著《博物志》详细描述了甘肃省酒泉县石油的特征。当时称石油为石漆水,且已开始观察和采集,用作膏车和燃烧、照明。



科学术语“石油”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次提出的:“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而出”。他在描述了陕北富县、延安一带石油的性质和产状后,进一步推论了石油的利用远景:“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穹,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我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发气田的国家,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两千年历史。



十三世纪,已大规模开采自流井的浅层天然气。1840年钻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处钻达今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第三组深部主气层,强烈井喷,估计日产气量超过40万立方米。“经二十余年犹旺也” 。



从汉朝末年开始,在自流井大规模开采天然气煮盐以来,共钻井数万口,采出了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和一些石油。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同其他工业一样,油气工业落后。建国前全国只有几个地质调查队,几十个地质勘探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积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石油产量从1904~1949年四十五年间,全国只有几个小油田,石油累计产量不超过310万吨



1949年 年产石油 12万吨



中国近代石油勘探从1878年台湾省钻探第一口油井开始,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省苗粟打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陕西延长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疆独山子开凿油井。



1913年美国美某公司组成调查团到我国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甘肃、东北等地进行首次石油地质调查,并于1914年在陕北打井7口,均未获工业油流。



1922年2月美国地质家斯坦福大学教授E.Blackwelder撰写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石油资源”指出:“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古生代沉积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国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区外,所有各个年代的岩层都已剧烈褶皱、断裂,并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因此,中国决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石油来源断绝,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紧勘探、开发石油。1938年冬孙健初等一行9人骑骆驼顶寒风,在戈壁滩上开始石油勘探,地质人员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质普查、构造细测,于1939年8月1日1号井钻至88.18m获工业油流日产油10t,发现了老君庙油田。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基础极其薄弱。



1949年,除台湾外,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和新疆独山子3个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圣灯山、石油沟3个小气田。



20世纪4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谢家荣、翁文灏、翁文波、潘钟祥、黄汲清等通过亲身的地质考察和勘探实践,指出中国石油勘探充满希望。在一系列勘探实践的基础上中国的石油地质理论开始萌芽。



1941年潘钟祥在美国石油地质协会会志(AAPG)发表“论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的论文;



1947年黄汲清、翁文波等提出“陆相生油,多期、多层含油的理论”;



1948年翁文波撰写了“从定碳比看中国石油远景”。这些杰出的地质学家开创了中国和世界陆相生油理论,为我国陆相盆地油气田勘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条评论: